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陈湘波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从高雅艺术殿堂到高品味的共享艺术空间

2011-02-25 13:26:37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陈湘波
A-A+

  关山月美术馆在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落成开馆,经历了中国美术馆事业方兴未艾的发展与转型期,在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美术馆,其功能是以美术展览为主的情况下。关山月美术馆在建馆之初,就确定了以关山月艺术研究以及岭南画派研究为主,兼顾国家美术馆的各项功能为本馆的学术定位;到2002年,为了在美术理论及学术研究上有所突破,在坚持以关山月艺术研究为主的前提下,又明确把20世纪中后期中国美术研究、收藏、展示作为我馆主要的学术课题之一;并以年度学术专题的形式,推出了关山月与20世纪中后期中国美术研究的系列学术专题展览与研讨活动,开展了针对20世纪中国人物画、“****诗意和革命圣地”、“建设新中国”为主题的中国画以及“敦煌发现与20世纪中国美术史观、美术语言的发展”等课题的学术研究,以具体作品和文献资料为依据,从艺术社会学和图像学的角度,对近现代中国艺术与现实结缘,并由此推动艺术语言变革等艺术现象进行梳理和探讨。与此同时,我馆还开展了对20世纪名家的个案研究,如齐白石、李苦禅、高剑父、刘海粟、宋文治、陆俨少、亚明、韩乐然、黄君璧、黄宾虹等名家研究,以此来深化我们对“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课题的学术把握。从1999年起,关山月美术馆承办了“第九届全国美术展览•艺术设计展”,这是首届由国家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具有重要意义的艺术设计展,在中国艺术设计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03年,关山月美术馆又举办了“03深圳设计展——设计深圳•深圳设计”,在全国设计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促成了深圳市政府关于打造“设计之都”文化战略提出,也由此加大了对深圳设计艺术发展的统筹和规划。我馆秉持“缔造新的传统,创造活的文化”的宗旨,适时的提出把“当代设计艺术的研究展”作为新的学术方向之一。在2005年和2007年,我馆又相继推出了“深圳05平面设计在中国展”、“深圳07平面设计在中国展”,进一步深化了在设计艺术方面的探索,今年十月,在完成馆舍的维修改造后,我馆又成功地承办了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的设计艺术展,这些展览的举办,为深圳打造“设计之都”、为我国的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6年,在充分肯定我馆在关山月艺术与20世纪中国美术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在当代设计艺术领域所做的开创性工作;进一步明确我馆的学术定位为:以关山月艺术与20世纪中后期中国美术研究和展示、当代设计艺术研究和展示为主要学术方向;努力打造具有我馆特色的关山月艺术与20世纪中后期中国美术研究和展示的学术品牌;着力在深圳建设“设计之都”的框架下,打造具有深圳城市文化品格的设计艺术研究和展示的学术品牌,同时也要兼顾国际文化交流。并提出以研究为龙头,以收藏为基础,以展示为手段,以教育和推广为目的发展思路。可以这么说,关山月艺术与20世纪中后期中国美术研究、以及当代设计艺术研究系列学术课题的提出与实施,标志着关山月美术馆独立自存的学术品格和追求的确立!

  进入新世纪,美术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之一,各地新建美术馆就像雨后春笋。现代社会突出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平等沟通,强调美术馆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要求其营运的基本的出发点必须把公众的理解与参与放在第一位,这使得美术馆在社会发展中扮演更主动的角色。传统的美术馆注重典藏、展示和研究的功能的营运模式,由于过于推崇艺术品价值,致使美术馆在一般公众心中成为容易产生疏离感的“艺术殿坛”。那种只将艺术品视为过去遗产予以收藏保存的“仓库”和“宝藏”箱的美术馆,已不再能适应时代的变迁和公众的需求。美术馆虽然是人类物质丰富的产物,却不是物质贪欲的载体,正相反,它是心灵的向往、智慧的追求,是浮躁与轻狂的过滤器,是文化知识的储藏室。正是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2007年以来,为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圳市政府在全国率先将市内众多公共文化设施向公众免费开放。关山月美术馆作为深圳中心区的主要文化场馆,在公众大量涌入过程中暴露出两个方面的问题:原来的美术馆的营运模式和工作观念无法满足当代公众实现自己文化艺术权利的多方面的需要;同时,我馆的设施条件也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文化大繁荣对美术馆事业发展的要求。从2008年8月起,关山月美术馆闭馆一年进行一次全面的维修改造,改造的过程也正是我们对美术馆营运理念和建筑功能的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

  美术馆作为公益性的社会文化机构,是为服务社会公众而兴办,因此,更需要社会公众的参与。此次改造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为公众预留了更多的多功能的休闲服务空间。这是关山月美术馆功能再造——从“高雅艺术殿堂”转换到“高品味共享艺术空间”的具体实践。

  原关山月美术馆展厅多为不规则多边形,多数空调机房的门直接开向展厅,这是防火的最大隐患。我们通过改动空调机房开门朝向和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将展厅整合为矩形,更有利于展品的布置。原来的圆形主展厅中间为尖顶透明玻璃结构,室外自然光会干扰展示效果,而且还会造成紫外线对作品的损害。我们将中间的尖顶封闭去除,使圆形主展厅的空间更为紧凑,而去除尖顶也使二楼的休闲广场更为开阔,通过四周开放式的玻璃环廊,公众在雨天也可方便到达美术馆的各个功能区域。在二楼展厅,作为常年展示关山月先生的作品的空间,我们改变了原来垫高式的展柜,采用落地透明玻璃,同时增加了恒温恒湿的设备;而在三楼的展厅,我们去除了原先的吊顶,形成高空间暗顶棚结构,与简洁的墙面对应,灯光集中在墙面或地面的作品之上,与灰暗的顶棚结构构成一个深邃的空间,更适合不同体量和形式的当代艺术作品展出。

  作为共享的公共空间,需要满足观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尽管“陈列展览”是美术馆的主要方式,但落实到公众的需求以及审美教育的方式上应该是多层面、多角度的,美术馆应该运用各种影像、文献、讲座、导览以及巡回展等多种方式,在展览现场与公众发生即时对话,产生互动,帮助公众充分利用美术馆资源。因此,在这次改造中,我们将二楼的原办公室改造为专业的艺术图书馆,并与深圳图书馆合作,共同打造一个高端的艺术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在数字化资源建设和管理服务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我们可以通过两个馆书目数据库联网和查询功能,使两馆之间艺术图书和艺术文献资料的交换能够得以开展,更好地满足公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特殊要求,为他们提供更完备的艺术资讯。另一方面,我馆还将与深圳的科技公司合作,将二楼原有的报告厅改造成一个多媒体演示厅,充分运用现代媒体技术,拓展美术馆的多媒体虚拟展示空间,探索利用高科技的技术平台,将传统的馆藏和传统的美术展览方式与高科技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公众在这里可以通过虚拟的手段看到我馆过去的精品展览,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让观众在网上观看展览的目的。在三楼我们还增设供专业内部交流、学习的中型学术报告厅;在六楼我们开辟了艺术家工作室,便于接待来访的艺术家和专家,这些空间的设置,能够为观众提供全方位的艺术咨询、讲座、文献查询、研究等延伸服务。

  序厅是我馆举办开幕式和观众咨询、物品存放的重要服务场地,但原有的序厅面积窄小,不能满足举行大型展览开幕式的需求,而且没有观众物品存放处、服务台。同时,序厅与中央展厅之间有过多高差,却没有任何服务残障人士的设施,如残疾人坡道、残疾人电梯、残疾人卫生间等,这些缺陷严重影响了关山月美术馆的公众形象。

  改造后,我们将序厅高度降低,使之与圆形主展厅保持一致,取消原序厅内两侧楼梯,合并为一侧,又将楼梯位置移至序厅范围以外,形成一个独立的竖向通道,集中引导公众有序的参观,强化了与圆形主展厅之间的联系,使序厅更加规正。同时,通过将入口墙体外移,扩大了序厅的面积;在入口处增设室外残疾人坡道,使包括残障人士在内的所有公众能无障碍地经由序厅进入圆形主展厅。再通过新设置一部电梯,方便所有公众能无任何障碍地到达二、三楼的所有展厅,而电梯井的设置,也使得三楼通道更为舒适明亮。

  在序厅的另一侧通过对展厅结构的改造,增设一道走廊,把序厅与贵宾接待室、观众服务厅有机地联系起来。贵宾可从该展廊直达展览开幕式大厅——序厅,避免了将圆形主展厅用作通道的不合理的安排。序厅与两侧展厅通过室内坡道连接,并增加二部残障小电梯,保证了残障人士的需要。同时,在序厅下方开挖地下室作为展览准备以及展示设备保存间。由于降低了序厅的地面,尽管将原有的二楼天井封闭,为二楼增加了一块观众休息区,但现在的序厅仍让人们感到有足够舒适的空间高度。

  作为关山月作品常设展厅的二楼,除了封闭天井开辟了休息区之外,又将原有的洗手间空间扩大,增加残障人专用空间和哺乳室,方便特殊人群的需要,同时,在三楼也辟出两个洗手间,以满足免费开放后公众增多的需求。

  最值的一提的是,我们还将原有的传统的殿庑式前立面,改为采用钢架结构再装上具有隔热、防辐射先进的夹膜玻璃,创造一个平等共享的透明空间,这种简洁现代的风格也与深圳市中心区其它文化设施的气质一致。

  当然,我们也对建筑本身存在的基础问题,按照新的消防、节能的要求,进行了充分合理的改造,对包括消防、所有给排水、电管线在内的项目都进行了改造;更换部分老化、损坏的通风、空调系统设备;解决了原建筑防水、渗漏等问题。

  在十多年的美术馆工作中,我们还深深地感觉到美术作品的收藏和现代中国美术资料收集的困难。美术作品是历史发展可信的物证,是人类永恒的文化资产,美术作品的收藏,其实质就是引导和扶持美术创作重要手段,是为国家积累文化财富的重要方式。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美术资料随着岁月流逝很多都有行将泯灭的危机。古人曾说过:“史之难,难于料耳。史才无料,如良贾不操金,大匠不储材。”正是意识到这一点,美术作品的收藏,20世纪中国美术史料的收集和整理,也是美术馆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但实际上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尽管美术作品的收藏已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 ,有了不少的改善,但对于20世纪中国美术史料的抢救,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我们准备建立关山月美术馆20世纪中国美术文献库,旨在加强收藏及保存20世纪中国美术的相关资讯和资料,我们不仅要投入更多人力、更多的资金,而且特别增加了专门的场地。在这次美术馆改造中,我们把原来的F展厅改造成了美术文献库。2008年,我们借纪念改革开放30年之机,成功举办了“开放与传播——改革开放30年中国美术批评论坛”,既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美术批评发展的经验,展现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又把30年来的重要美术期刊都收齐了。今后我们还要继续通过举办展览、开展学术研究活动,收集相关的美术文稿、文献和出版物,以此为长远的学术研究奠定基础。

  展览工作是美术馆服务公众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美术馆藏品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将以馆藏为基础,以严谨的学术研究为前提,认真探讨具有深圳城市文化品格的美术馆的展览模式,探索体现本馆特点的展览体系。过去,我们往往把过多精力放在追求展览的数量和临时的展览效应,缺乏立足于学术定位的长远规划,将有限的资金分散的使用,工作人员也忙于奔波,无法静下心来从事必要的学术研究,使得美术馆发展的后劲不足,这当然也有我们美术馆收藏的艺术品不足的原因,但主要还是我们认识上的原因。美术馆的展览工作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在策划展览的目标、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资源与方法的提供,以及与观众的互动等工作思路上一定要有所改变,适当运用现代的声、光、电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力争在展览模式上有大的突破,在确保公众文化权利的释放和文化福利的获得的基础上,树立具有深圳城市文化品格的现代美术馆的形象。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还准备探索对民间美术收藏品托管的可能性。深圳有不少的民间收藏家,收藏着很多高质量的美术作品,但是他们不可能有设备齐全的库房空间和专业的保管技术。而美术馆所具备的藏品托管功能,一方面可以把他们的藏品托管在美术馆,解决他们收藏的困难,另一方面美术馆又能够整合民间美术品收藏的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从事展览和学术研究,达到共赢局面。实际上,早已经有民间收藏的美术作品托管在我馆。2006年,深圳收藏家花费一千多万人民币拍得的关山月的《迎春图》就一直托管在我馆,并曾在我馆“建馆十周年纪念展”上展出,充实了该展览的内容。目前,还有很多的收藏家希望美术馆能够提供民间美术品收藏托管的项目。同时,我们还将探索延长服务时间的可能性,比如,星期一不再闭馆,平时的开馆时间也考虑适当延长,市民将可以有更多的休闲时间在美术馆度过。

  从2005年开始,在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馆的品牌公益性的公共教育活动“四方沙龙”系列学术讲座就一直在开展,到现在已举办49期,有近万次参与。今年还出版了《大方无隅》四方沙龙讲座文集。今后每年都将确定一个年度主题,今年的主题是“设计•城市•生活”,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设计界的专家学者来进行讲座。

  我馆还有全国最规范的文化义工队伍,现在有100多名注册义工,这是目前唯一被深圳义工联认可的文化义工团体。在承担美术馆的宣传、推广、教育工作时,义工起了很大作用,与国内其他美术馆相比,也是走在前面的。同时,我们通过开展第二课堂、“艺术进社区、艺术进校园”等系列活动,使美术馆成为公众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平台。我馆还将和国内外相关机构开展强强合作,如与雅昌企业集团建立了战略伙伴合作关系,与专业艺术网站艺术国际合作建设关山月美术馆网站,与广西美术出版社合作出版体现我馆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版物,同时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馆当作客座研究员,从事体现我馆特色的学术研究和创作,还要加强国内外美术馆的合作,建立起各美术馆资源互动和共享机制。总的来说,关山月美术馆是中国美术事业中的一个平台,我们搭好了舞台,请方方面面的高人来唱戏,共同为中国的美术馆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高品位的共享艺术空间”是贯穿关山月美术馆这次改造与未来营运模式的始终理念——从设计到空间分割,从外观到每个细节,再到营运模式的再认识,目标都是提升美术馆的公共服务功能,打造一个真正实现公众文化权利的共享艺术空间。当然,“共享艺术空间”并不意味品质的下降。“高品位”仍是我们的追求,保持艺术作品的高品位,保持作品展示的高品位,最终实现公众欣赏作品的高品位。通过对展览学术活动的认真规划和以观众为中心的悉心服务,让公众在高品位的人文休闲氛围中实现自己的文化艺术权利,将是关山月美术馆努力的方向。可以这样说;关山月美术馆在这次的改造中,完成了一次“凤凰涅磐”式的功能再造——从“高雅艺术殿堂”到“高品味的共享艺术空间”。打造功能完备、定位明确,审美教育与时尚休闲兼备、具有深圳城市文化品格的现代美术馆。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陈湘波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